冯并解说丝路文明专栏(二)

 微信图片_20170519111134

(冯并:经济日报社原总编,国家有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现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网荣誉主席。)
  从丝路概念的本质来讲,丝绸无疑是个传神的符号,他所概括的是人类文明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文化交流的地缘形式和总体过程,也描述了这种交流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令人神往的前景。流光溢彩的丝绸显示着文明的亮色,也显示了创造与交流的希望。
探寻丝路的历史轨迹,必然要从最初的家蚕丝织品出现开始,而这就不能不提到中国湖州古潞村落的“钱三漾”史前遗址。
  “钱三漾”史前遗址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距今至少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钱三漾”被公认为“世界丝绸之源”,是因为那里发现了最早的家蚕丝织品。“钱三漾”新石器史前遗址是1956年发现的,前后试掘了5次,出土了绢片、丝带与丝线。在比它更早的良渚遗址,也出土过原始纺织腰机构件,总体上再现了彼时的丝织原始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在那时,中国的中原地区属于夏代前期或更早,吴楚一带尚未形成成熟的国家体系,但原始家蚕丝绸的生产已经先声夺人地形成了气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家蚕丝绸养殖与纺织技术在中国的首创性出现,超越了新石器时代的极限,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后者改变了生活。丝绸的出现,也在其扩散中直接间接地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即原始实物货币,影响到商业萌芽的发生。
桑蚕业源于吴楚,但桑蚕对于气候的适应性以及驯养和缫丝纺织技术的传播,不仅使之成为中国很多地区的特定标志性产品,在此后的数千年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著名品牌,甚至在比我们通常认识的时间更早地走出了中国。
  在中国,发现家蚕丝生产遗址的地方或者具有蚕丝考古价值的地方其实很多,远非只在江南地区。西南到蜀中,东北到燕山,都有各种蚕丝生产迹象显示。比如地处燕山东麓的孤竹国旧地,很有可能是先商的发源地,同最早有规模的“红山文化”处在一个文化带上。那里至今还有祭祀螺祖的蚕神庙的古老地名、遗迹。所谓孤竹的古老名称,反映了这个地区在远古时代并不像如今这样寒冷,是适宜文明芽蕾首先发育的地方。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曾在燕山的迁安旧石器爪村遗址发掘出两具长达3.96米的纳马象门齿化石石,收藏于首都自然博物馆。诸如在春秋战国的史籍中关于强弩之末不可以穿鲁缟的文字,说明鲁缟在中国的春秋时代已经是誉满天下的名牌货。

探寻丝路的历史
  探寻丝路的历史轨迹,从考古学角度予以科学的介绍,提出家蚕丝绸养殖技术与纺织技术在中国的首创性出现,指出其高度的历史地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方略具有不可替代的身份。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