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并解说丝路文明专栏(五)

微信图片_20170519111134

文怡导读——丝路文化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双向推动上

中国华夏文明有史以来的“五谷丰登”源于引进西来的麦作和东亚的稻作;而“来朝走马”的荣耀更是成为了商时代的朝闻天下。欲知详情,请看冯并丝路解读:贸易双向性极大的互推作用,把东西方文明进程推向史前未有的高潮!
冯并解说丝路文明专栏 (5)
(冯并:经济日报社原总编,国家有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现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网荣誉主席。)
2、前丝路的东渐产品
不消说,由于文明发展的互动规律,不仅是在前丝路时代,华夏文明向欧亚大陆输出了美丽的丝绸与蚕桑文化,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也向华夏地区输出了至关重要的马文化、麦作文化、毡氍文化甚至黄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的驯养、小麦种植东传、羊毛纤维和黄金的利用。此外还有骆驼的驯化等等。骆驼的驯化对于陆上丝路正式开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马、麦、羊毛和黄金玉石同样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这几种产品及其技术的东渐,改变了交通与战争的形态,扩大了大陆居民营养和衣食来源,而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和长期以来支撑流通活动的一种硬通货,更有普遍经济意义。
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的新月沃土地区,也即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我们在古埃及的石刻图画里,看到的是农人一起收割麦子的场景。所谓新月沃土很好理解,大河的冲积平原总是弯曲狭长的,土地也是肥沃的。在那里诞生地球上最早的农业文明也是必然之事。在伊拉克北部,人们曾经发现过距今八千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小麦遗留,而中国发现出土的小麦,目前最早的是在楼兰附近的小河墓地。在小河墓地的墓葬里,船型棺里多有草编的篓袋,里面装有小麦。小河墓地的地质年代距今四千年以上,“小河公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代”初期。小麦从两河东传,大约经过了一个漫长历程。在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当是周人,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来”与“麦”的原始字形,根据古文字学家考证, “麦”与“来”在上古实为一个字,而“麦”“来”一字又暗示着,小麦是外来的品种。周人的祖先居于西部,最先接受麦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诗经.周颂.思文》歌辞大意讲,后稷顺应天命,给我们带来了“牟”(大麦)和麦,让我们普遍种植。引进麦类作物无疑是华夏地区的一个重大的史前事件。有了麦类才有了中国的“五谷丰登”的更为完整的谱系。
稻子有时也列入“五谷”。稻作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西南与印度的阿萨姆邦地区,也有认为起于江浙。但最近的考古成果证明,水稻种植和野稻驯化更可能在中国的东部。2016年,中国考古人员在江苏淮河流域的泗洪韩井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以及碳化稻和证据。在此之前,在中国浙江的上山遗址也发现过距今1万年的碳化稻。驯化水稻的确切起源、传播路线和走向,人们还在研究,但西来的麦作和东亚的稻作,确乎是对人类食谱的遥相呼应的划时代贡献,如果还有什么可以媲美的,则是后来来自美洲的玉米以及东南亚的薯类。
马的驯养也是一场革命,在时空悠长的古代交通,骑马无异于今日的高速与高铁。马的驯养和大量使用最早在人头马“马人”的故乡,即黑海与里海的草原周边,“水马旱羊”是畜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给出了中亚人的繁育良种马匹的机会,以至丝路正式开通之后,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就是大宛的“天马”。马的驯养很早,向东传播的链条中也有周人,《诗经》里也歌咏了周的一位有声望的首领古公檀父古, “来朝走马”,那大概是发生在商王朝堂上的轰动一时的新闻。彼时的商人则是役牛和使用牛车的。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医马相马的伯乐,周代的诸侯国用百乘和千乘的概念来衡量强弱的标准,可见在周朝马已经普及到中原。
前丝路的东渐产品
文明发展的互动规律,带动了华夏文明向欧亚大陆输出了美丽的丝绸与蚕桑文化,欧亚大陆向华夏地区输出了马文化、麦作文化、毡文化等,马的驯养、小麦种植东传、羊毛纤维及黄金等利用,以及骆驼的驯化使用等,这些产品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进程。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