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上“微丝路”交通并兴的是更为古老的内河交通。对海上和陆上道路联通的重视,中外认知是一样的。西方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条条道路通罗马”。具体情况请阅读冯并解说丝路文明专栏之三十二。
冯并解说丝路文明专栏
(冯并:经济日报社原总编,国家有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现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网荣誉主席。)
在中国的版图上,汉中直接南下巴蜀的栈道,还连接着一条运盐古道。川渝一带的盐业可以追溯到史前。巴人依靠丰富的盐资源,立国千年,“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是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运盐主要依靠旱路,因此,从渝鄂交界的西沱古镇开始,一条长达千里的“三尺道”应运而生了。川盐、生漆、蜀丝,经蜀中、重庆、涪陵集散到西沱,转运到湖北的恩施、湖南的桑植、里耶、凤凰、洪江,与贵州的铜仁、镇远、凯里、都匀、贵阳联接起来,成为古代直向西南丝路的最长一条“微丝路”。湘西和黔西南、云南四川交界为何成为西南丝路必经之地,与这一条水陆相间的商道分不开。西沱有条始建于秦汉的“云梯街”,长四里,1124级台阶,是“三尺道”的历史景观。川盐古道与南北茶马古道长度相近,但历史更悠久,直接刺激了长达2600多年的“井盐”行业持续发展。食盐虽然不是国际商品,却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质和国家财政来源、而且始终伴随着丝绸、漆器和其它国际商品一道流通。
与陆上“微丝路”交通并兴的是更为古老的内河交通。中国的先秦时代的郑国渠虽然不是因为漕运而兴,但也对河渭之间的联通起到作用。运河在本质上是“微丝路”中的水丝路,如果没有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也不会有元代海上丝路大港泉州港的诞生。
对海上和陆上道路联通的重视,中外认知是一样的。西方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的道路修筑比秦始皇修直道早近一百年,但后者工程的浩大与类型的复杂多样,是罗马难比拟的。罗马人修的第一条道路是以其监察官名字命名的阿庇乌斯大道,从罗马一直南下。在差不多与秦始皇修直道的时间同时,罗马又陆续修建拉丁等几条大道,最终形成与欧洲和小亚细亚各国和北部非洲联通的交通体系。据说,罗马拥有320条路线,总长7.8万公里。中国的直道、驰道、五尺道和栈道加起来有多长,似乎没有计算,但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这就如同长城一样,长城俗称万里,但如果把历代历朝历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加起来,数倍于万里。
关注和研究“微丝路”,基于这样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即使它的具体形态变了,直道、驰道、五尺道、三尺道和栈道等等已经成为历史陈迹,高速公路、高铁重塑了道路系统,有的裁弯取直,改变了路线,但连接既定经济区域的大的走向不会变,古代的微丝路变成了现代微丝路,功能仍在而且更强大。第二个理由是,“微丝路”在丝路资源整合中从来就有重要的商品集散功能,这个功能在现代物流中变得更为便捷、敏感有效。第三个理由则是,“微丝路”推动不同但密切先关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甚至是一体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跨大区域经济合作,最终为 国内国际的经济“共同发展”增添活力。
在中国的版图上,汉中直接南下的巴蜀栈道,还连接这一条运盐古道。与陆上“微丝路”并行的是更为古老内河交通,对海上和陆上道路联通的重视,中外认知是一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明证。关注和研究“微丝路”具体说来有三个理由,都很充分。

昆明玉龙湾项目联系人:
中国昆明
Du Yuzhou(杜宇舟)
电话:+86 18608711022
电邮: duyuzhou@ymc.com.cn
新加坡
Yvonne lee (李宜婷)
电话:+65 98807256
电邮:Yvonne.lee@lakeview.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