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文化产业

当谈论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1 2017-04-27 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产业评论: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人次达到13.6亿人次,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并预测,未来乡村旅游将是中国整个旅游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乡村旅游有望成为一个万亿级营收的巨大市场。但乡村旅游也存在诸多影响运营的因素,笔者基于场地—内容—消费者三元要素的消费场景体系来探讨如何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进行资源判断、产品生态构建以及轻重资产搭配,进而在多个方面提升效率,乃至实现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作者:唐小丹 来源:左驭,微信号zuoyucapital1 编辑:邹银娣   如果将1986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在成都的诞生作为乡村旅游的“创世纪”的话,三十年后的中国乡村旅游则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根据《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的数据,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人次达到13.6亿人次,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并预测,未来乡村旅游将是中国整个旅游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乡村旅游有望成为一个万亿级营收的巨大市场。   风口   尽管乡村旅游从“创世纪”至今已三十年有余,但最近这股乡村旅游的大风口却是起始于2015年。这一年,有一位善于营造气氛的前央视主持人,在“两会”召开前夕,给公众带来了一部叫《穹顶之下》的纪录片,“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身型瘦弱的柴静在片中的温情表白,不仅让“雾霾”这词成为对糟糕环境失望透顶的人们集体发泄不满情绪的“出气筒”,更是推动了城镇居民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上山下乡”的一股热潮,而这时的“城镇居民”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城市,呈现出向三四线城市扩散的趋势。 与此同时,也在这一年,有一篇短文在网络上传播,名字叫《英国绅士如何夺回田园生活》。文章详细描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人进行的一场“英国往何处去”的举国讨论,当时的英国拥有和中国现在一样的名字“世界工厂”,人们也同样哀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代表田园乡村价值观的“英国绅士”获得了胜利,所以英国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换来的是闻名于世的英格兰美丽乡村。   这两个故事,尽管其意图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了乡村旅游的一个基本逻辑:某种角度而言,乡村旅游的兴起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城市居民想摆脱紧张的节奏,远离雾霾弥漫的城市、拥挤的街道、狭窄的居住空间和不安全的食品;另一方面,精神上又追求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文化传统,“乡愁”在东西方均具有显著的普世价值,这是决定乡村旅游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而且,现阶段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带动:   中产阶级消费升级   一是迅速崛起的2亿城市中产阶级正在经历显著的消费升级。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乡村旅游作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已成为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内容。在大城市周边,以民宿业态的兴起为标志,乡村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而成为了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休闲空间和社交场景,中国的乡村旅游逐渐从廉价走向品质,从低端走向高端,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频次均在不断提高。   政府的政策导向   二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从2015年开始,旅游连续3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发现,在过去10年间,中央及有关部委发布的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文件多达20多个,“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多项国家战略的聚焦点和支撑点。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旅游则迎来了资本加速涌入的大时代。2016年,乡村旅游直接投资3000亿元,预计2017年,乡村旅游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旅游产业在多元投资、产品创新、产业链融合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左驭资本董事刘洋先生撰写的《乡村旅游投资机会》一文中(点击题目阅读原文),从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和要素价格三个方面全面解析了乡村旅游资本涌入的根本原因,同时,以民宿业态为例分析了行业生态复合化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左驭在浙江管理的乡悦基金的布局和投资模式。   痛点   魏小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么一段话:“中国的旅游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但严格来说,旅游的财富创造不够,现在全国的旅游企业总体而言,经营状况不能说好,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数据显示,中国20多年来旅游一直是宏观报喜、微观报忧,去年全国旅游收入突破4万亿,但是利润数据通常报不出来,是因为钱赚得少的可怜。”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而言,少量优势项目盈利,其他项目普遍亏损的“二八”甚至“一九”现象已然产生,“知易行难”,产品如何打造、内容如何落地成为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痛点。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核心问题在“效率”。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乡村旅游提升效率的核心在于针对现有和潜在消费需求,合理配置关键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搭建最为有效的轻、重资产业务组合,以实现乡村旅游投资的良性循环。   基于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环境,面对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很多乡村旅游投资运营的效率太低,导致资本、人才的流动难以实现内生性的良性循环,自然无法形成可持续优化的产业生态。   笔者归纳了一下,除了土地产权等政策因素以外,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影响中国乡村旅游产业效率的因素无法回避。   1、旅游行业淡旺季的特点:虽然目前中国城市中产阶级休闲消费呈现碎片化趋势,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大多数居民的休闲时间还是以长假+周末为主,给景区带来的是资源配置不平衡、淡季运营无法承担旺季配置的成本,造成投资进退失据、资源浪费的不利影响。   2、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乡村旅游受季节、气候和水土的影响较大,传统乡村旅游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倡导亲近自然,户外活动较多,降水、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均对游客出行形成一定制约,加之植被景观、生态环境的季节更迭,因而,在不同的地区,游客的最佳体验时间往往大相径庭。从国际上看,乡村旅游发达的地方,诸如地中海沿岸的南法、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台湾、东南亚和南加州等区域,都具有气候相对温和,四季差异较小,年度适游天气较长等特点,而中国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大城市周边,大多四季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冬天寒冷,夏季酷热,一年适游天气有限。 3、农村的空心化引起的人才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整体空心化。农村严重缺乏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口。   4、以民宿业主为代表的乡村创客精英化模式实际上进入门槛较高、不容易复制。近年来兴起的“乡村创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发展主体单一、生产要素有限、单纯依靠既有资源粗放式经营的传统乡村旅游面貌,带给乡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理念和经验、高素质的人才和资金,出现了一批乡创的“网红”人物和项目。“乡创平台、乡村创客基地”作为解决乡村休闲旅游运营难题的重要途径,成为政企各方关注的热点。   然而,目前在国内,引领乡村旅游创客潮流的是外籍人士、成功商人、艺术人士及高级经理人,生活经历和理念的不同,使得他们向往乡村生活环境,加之自身拥有的创意才能和资源积累,能够通过创业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或许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对于更多有志于回归乡村的创业者(包括返乡创业人群)来说,在乡村待不待得住,是否能够长期离开城市生活环境,是否能够适应与城市相比各方面都明显欠缺的乡土人文,是否能够在乡村这种相对低效率的市场环境下创业成功……都将成为返乡创业人群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都适合做“乡创平台、乡村创客基地”的,那么怎么样能够给这些乡村创业者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或者说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吸引、聚合更多更好的人才投身于乡创事业,这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运营的核心资源是人,人聚集的两个要素是利益和价值观,但核心还是利益,价值观只是吸引人群、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情怀终究需要充值”,只有在乡村有了比较好的收益,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才能吸引到优秀的运营人才,进而才有可能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5、产品快速迭代的挑战。传统的项目规划、投资和运营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排浪式消费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个性化消费带来的产品细分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开发运用企业而言,如何处理好轻、重资产的平衡关系,如何合理设计投资运营体系,如何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品、服务快速迭代,这些新的趋势显然已经对企业的管理架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才笔者谈论乡村旅游的时候,主要谈到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与市场的痛点。我们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乡村旅游本质是都市人情感疗愈的需求投射,乡村旅游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毫无疑问,越是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乡村旅游需求就越是旺盛,如若善加运作,越是能够形成庞大的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同时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在整个旅游产品体系中,乡村旅游位于较高层次,参与者属于收入及品味较高的群体。从某种意义讲,乡村旅游作为异地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可以认为是城市消费生态圈的最后的闭环。 可以想象,经过这一拨乡村旅游的投资热潮,整个行业供给加大,以民宿业态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稀缺性的红利期即将过去,在中国这样一个价值观特别拥挤、排浪式消费特征明显的市场环境下,不管有再多的政策支持、有再深厚的情怀寄托,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快速迭代竞争的市场,我们还是要有回归商业逻辑的基本常识,在这个基础上,判断资源,定位市场,打造产品,提升服务,建立客户的忠诚度,在伴随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冰与火中赢得市场的主导权。   接下来,笔者将试图基于场地—内容—消费者三元要素的消费场景体系来探讨如何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进行资源判断、产品生态构建以及轻重资产搭配,进而在多个方面提升效率,乃至实现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城市化的进程、消费的升级和政策的引导刮起了中国乡村旅游的“风口”,而同质化的产品和快速迭代的市场带来的运营难题则是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繁荣背后的“痛点”。面对万亿的市场规模,乡村旅游是座金矿,然而现实中的险滩暗礁,也让这片火热的市场成为湮没众多前赴后继者的巨坑。   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目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一方面,好的旅游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需要快速决断;另一方面贸然挺进的先烈也不胜枚举。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开发理论、概念、路径、方法等层出不穷。笔者倒是认为在这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当口,在一股脑往前冲的喧嚣之下,一定要有回归基本商业逻辑的冷静思考。   什么是商业逻辑的基本常识?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效率”。效率提升是通过系统组合优化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对产业的核心要素和环境要素在价值重构的方向进行思考和创新。   乡村与城市功能性不同,从大都市到小县城、到乡镇到村组,人口的密度、资源的配给和产业的功能一直在弱化,从某种意义来说,在乡村环境下的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肯定无法跟城市相比。谁能够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环境下通过运营效率的提升来改善甚至解决乡村旅游运营的“痛点”,谁就有可能在伴随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冰与火中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产业的三大核心要素   “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三个问题永远是商业逻辑的核心。回过头来分析,笔者认为,所有成功的商业形态都是围绕着“消费者、场地、内容”这三个核心要素高效配置资源,并实现正向循环的结果。   以大家熟悉的城市商业举例:一个一流的商业综合体,一定选址于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交通便利的核心地段,以期更靠近更多更优质的消费者;足够大的物业空间和高品位的建筑景观,能够容纳丰富多元的运营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消费环境和高品质的消费内容;由于环境和内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愈加多的人流;充沛的流量和高企的消费能力,能够创造更好的坪效,吸引更加优质的运营商家入驻,从而实现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带动商业综合体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图一 1、消费者---为什么人?   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是乡村旅游消费的核心人群,也是推动我国消费升级的主要力量。关于这群人的消费特征,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围绕着“儿子、老子、圈子,一周去一次商场,一月下一次乡,一年出一趟国。”消费诉求、消费场所和频次非常典型。   如图一所示,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消费能力和流量,消费能力和流量的基础跟区域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就是跟项目的宏观选址有关。在创新提升方面的路径包括营销渠道创新和激发消费冲动,包括垂直细分渠道的开发与合作、结合体育、文娱、教育等方面活动、IP资源,进行社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在此文不展开累述)。   2、场地---在什么地方?   场地有宏观区位和微观空间两个层面。乡村旅游的市场在城市,目前行业内基本统一的观点是:乡村旅游与城市商业一样,有人流的地方才会保持优秀的资产运营质量,因此在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的城市周边市场成了乡村旅游资源争夺的重点。  ...
阅读全文
15国参展 19万人次 仅创办两年的宁波文博会是如何做到的? 文化产业

15国参展 19万人次 仅创办两年的宁波文博会是如何做到的?

文化产业评论:15国参展,境内外200余个团组,1200余家参展企业,19.2万余人次参观人数……看着这可喜的成绩,谁能想到今年的宁波文博会才仅仅是第二届呢。就在前几天召开的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领导还对宁波文化产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看着这满屏的好成绩,宁波到底有什么好法子,使得仅两岁的宁波文博会创造出如此佳绩呢?   作者:邹银娣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天一阁、保国寺、河姆渡、越窑青瓷……一连串文明之珠沿着宁波三江口铺陈而开,赋予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成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在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文化产业俨然已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四月的甬城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宁波市政府、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办,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广新局、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承办,历时半年、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2017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已圆满结束。本届文博会总参观人数达19.2万余人次,比上一届增长了近20%,现场成交3.78亿元,意向金额11.79亿元,分别比去年文博会增长40%和2.5倍。来自海内外参展企业团组与宁波各县市区及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洽谈,共达成签约项目18个,总金额128.4亿元,比上届翻了一番。   看着这可喜的成绩,谁能想到今年的宁波文博会才仅仅是第二届呢。2016年,宁波为承接国家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战略需要、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宁波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需要,举办了首届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展商参展。   在首届宁波文博会取得开门红之后,宁波今年再接再厉。2017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扬工匠精神、促文化共享”为主题,主会场设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共有八大主题展馆,分别为“一带一路”国际馆、城市文创馆、非遗展示馆、文化艺术馆、文化科技馆、文创音乐馆、文化休闲馆和动漫电竞馆,展览面积总计五万平米。   文博会共接待了来自境内外200余个团组,1200余家参展企业,展商总数8000余人;其中境外团组31个,参展企业250余家,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挪威、瑞典、日本、尼泊尔、丹麦、乌拉圭、古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25个国家、地区及机构的境外展商占展商总数的21%。此外,组委会还定向邀请中外客商2万余名。   看着这满屏的好成绩,宁波到底有什么好法子,使得仅两岁的宁波文博会创造出如此佳绩呢?文化产业评论经过调研研究,向朋友们分享总结经验:   政策体系的支持   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为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在调整发展思路、增强创新能力、扩大有效供给、健全支撑体系等方面对宁波提出了新要求。   宁波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宁波率先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支柱”、“新引擎”。据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大吉介绍,十二五以来,宁波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5%,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文创产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据初步测算,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8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文创产业在总量上排名全省第二,其中文化制造业总量居于全省首位。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转化为详实的工作任务,做到工作工程化、工程项目化、项目计划化。   《宁波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将宁波打造成全国一流文化产业强市,到2020年宁波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推动宁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创意设计高地”、“文化智造基地”、“文化休闲胜地”。   重点构建“2+3+3”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高端文化用品制造业、创意设计业两大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工艺美术业三大潜力产业;创新发展现代传媒业、会展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其中,会展业强调办好特色品牌会展,做精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宁波正以力拔头筹的干劲,按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标准,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全力打造宁波文化产业“升级版”。   差异化的办展特色   五年前的“文博会”还不是一个热词,但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消费的兴起,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文博会的身影。随着文博会的遍地开花,大众对于同质化的文创产品展示,已有些许审美疲劳;对点到为止、隔靴搔痒的论坛,也感觉不解渴了,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文博会怎样办才能突出特色。   本届宁波文博会在名称上即定义为“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实际行动上,更是依照错位发展的思路,强调与全国其他文博会的差异化。主要突出非遗生活化、文化+科技、文化保税贸易三大主要特色。同时,依托宁波发达的文化制造业、新兴材料业、文具业、婴童产业等产业基础策划展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邀请招商,形成产业紧密对接。   在非遗生活化方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带来了各自的文创衍生品。北京老字号荣宝斋、景德镇瓷器大师作品,宁波本地的泥金彩漆、骨木镶嵌等非遗产品集体亮相。主论坛更是请来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两位毕生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大咖,就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现场“论道”,在甬城上演一出精彩的“双宫记”。   文化+科技方面,7家美国硅谷企业组团带来了目前世界上最新最炫的文化科技产品,比如可直接手写的智能液晶黑板、多人双向实时新型视频通信工具“王巢会会”等前沿项目一亮相即引发客商高度关注。   文化保税贸易方面,在保税艺术展区,通过文博会窗口平台,对保税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国际文化艺术品、文创产品的保税贸易进行集中展示推介,详细介绍海外文化产品在保税状态下的中转、展示、仓储、交易、鉴定、拍卖等各种服务。   此外,市场化的办展思路为宁波文博会迈向国际化展会平台指明了方向。本届文博会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利益,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组委会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办会办展的机制,加强政企合作,积极探索走市场化之路。   例如,宁波广播电视集团作为宁波文博会承办单位之一,积极组建了宁波艾迪创意会展有限公司承担主要承办工作,同时,通过资本股权领域合作,引进了厦门文博会组展公司力量,不仅为宁波文博会带来了大量的优质台湾参展商、客商,也为宁波文博会的筹备工作带来了经验丰富的团队。   另外,文博会参展商企业综合投入远远大于政府财政投入。例如,华侨城集团展厅场租约为5万元由政府无偿投入,其投入数十倍的资金用于展位搭建,展示效果良好。   这种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主导参与,以市场为杠杆,用小的投入换取了企业积极的大投入,让市场活跃起来,让企业发展起来,既实现了文博会既定的目标,又在展会模式上有所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一带一路”的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发展新常态下推出的统筹内外、兼顾现实与未来、全面布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44亿人口,经济容量可达21万亿美元。历史上,宁波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宁波不断加强与其他省、市、地区的合作,如今,宁波港已成为连结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宁波挖掘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更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通道。宁波文化产业主动地对接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文化企业实施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企业落户宁波。   本届宁波文博会更是充分发挥了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平台效用,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组成1000多平方米的特装展区集体亮相一号馆。美国、英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日本、尼泊尔、古巴、哥伦比亚等国家及国际机构也纷纷盛装出席,争相展示各个国家独特的旅游、人文及美食文化内容。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携博物馆衍生品首次来中国参展;成立于1898年的瑞典水晶品牌KostaBoda(珂斯塔),向甬城人民展示100多年历史的水晶艺术;世界知名的相机生产商“哈苏”也来到现场,带来相机行业的最新产品;尼泊尔馆内展现了众多手工艺品,包括雕刻、绘画、陶器、地毯以及装饰品……   本届宁波文博会以文创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汇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创意精品和人才,找准了多方交流合作的契合点,成功打造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宁波文博会的长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金融的融合   面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已经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与文化产业已经进行深度链接。据了解,2014年以来,宁波市委把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年度重点项目。2015年,市政府把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启动实施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工程。2016年,市委市政府把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纳入“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文化金融合作在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宁波市政府于2008年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总额逐年增加,到2016年已达2亿元,每年采取银行贷款贴息、配套资助、项目补贴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激发文创企业发展活力,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资金扶持。   农行宁波市分行在全国农行系统内及宁波金融系统 组建了首家文化创意支行,2014年6月以来授信总额8.5亿元,贷款余额4.5亿元,其中95%为文化企业贷款。除了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补贴等支持,宁波还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该资金2015年设立规模为1000万元,2016年规模扩至3000万元,按15倍放大授信额度,主要用于金融机构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   同时积极发挥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优势,2015年将民和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改组为宁波市文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政府以注入部分国有资本金的方式来支持小贷公司业务发展,已为文创企业发放贷款1.5亿元。   为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宁波于2016年设立了规模2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资宁波市内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向产业发展基金转化,财政资金行政性分配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宁波通过采取设立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由财政出资购买服务、社会定向捐赠形成资金池,首期基金规模达400万元,主要支持各类公益性文化发展项目,包括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民间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推广等。   就在前几天召开的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领导还对宁波文化金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   本届文博会举办了一系列文化+金融推介活动,帮助文化产业与金融行业实现有效对接,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大银行充分利用文博会为企业与银行搭建的“鹊桥”,举办了银企对接会。其中,浙江省文创银行发展研讨会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还是第一次举办,意在专家们的研讨中总结提炼出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文化金融发展经验。相信“文化+金融”将助力宁波文化产业快速升级,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宣传引导的助推   重视宣传引导是宁波文博会成功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宁波城市形象,组委会将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市内市外两手兼备,宣传广告相辅相成,突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文博会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文博会期间,共邀请200多家媒体350余名海内外记者参与采访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青报、香港文汇报、上海日报海外版等海内外主流媒体都刊(播)发了文博会的新闻。 ...
阅读全文
南京文创领先全国,到底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 文化产业

南京文创领先全国,到底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

2017-04-25 邹银娣 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产业评论:“创意城市”于南京而言,早已不是口号,通过打文化牌,让创意融入城市,南京文创产业发展正呈现出无限的潜力。近年来,政策融合、平台服务、人才培养、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等系列“组合拳”有力地推动了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经验有哪些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地方?一起来看看。   每一场文博会都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促进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创意碰撞与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筹备长达8个月的2017第六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于4月21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   苏州创博会,是国家文化部重点扶持、国内唯一的创意设计类专业展会。本届展会的主题是“品质生活缔造者”,围绕现代生活需要,继续坚持“跨界、融合、多元”的办展理念和“专业+特色”的办展特色,在主会场设立了“真实设计——生活美学展”、“行走中的设计——文旅融合展”、“生活中的设计——文化消费展”三大主题展区,近70个主题展览,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欧洲、东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参展企业齐聚于此,争相向大众展现文化创意设计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   南京文创非遗齐亮相苏州创博会   在“生活中的设计”展区中,有一个展馆,上方结满了国家级非遗秦淮灯彩,洋溢着元宵秦淮灯会时欢庆热闹的氛围,且有大师级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演示江苏省级非遗南京绒花的制作,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交流,成为苏州创博会的人气展馆之一。没错,这就是由南京两大知名设计平台——南京设计廊和南京文博文创大观园,联手打造的南京馆。   这次展会上,南京设计廊展示了非遗创新、智能科技、金陵文脉、艺术衍生等系列共200多款主题产品,如设计灵感源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遗址,在去年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中最高规格“红点至尊奖”的《echo》守候回声茶具;2014年APEC会议系列国礼之一的福柏花丝手包;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小巧精致的十二生肖酒具、独特禅韵的南京礼道香炉…… 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中最高规格“红点至尊奖”的 《echo》守候回声茶具 APEC会议系列国礼之一的福柏花丝手包  云锦蓝牙音响 小巧精致的十二生肖酒具 南京文博文创大观园则是集合了南京市属的文博场馆共同打造的文创品牌,从文物、历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文化要素中汲取灵感,设计特色文创产品。这次南京文博文创大观园带来了南京市博物总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城墙、金陵书画院的众多特色文创产品,有以明城砖“南京工部关防”铭文为设计依据的南京城墙关防钥匙牌;每一款都与众不同的纯手工制品竹刀;南京城墙系列丝巾;“京彩”系列;英式剪纸红茶杯等等。 南京城墙关防钥匙牌  “京彩”系列 此外,南京馆内还有一个非常吸引观众的是“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下的: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南京文化产业“金梧桐”奖、南京文交会、创意南京just me、南京有戏等齐齐亮相。“创意南京”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信息资讯、企业资源、公共技术、创意设计、金融服务、项目对接、人力资源、产权交易、展会交流等12个子模块,同时依托南京文化产业网建成线上平台系统,实现用户“一门式进入,一站式服务”,为南京市一万多家文化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   本届苏州创博会上,南京馆通过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创产品和精彩纷呈的展演,给观众递上了一张历史底蕴深厚且焕发着时代风采的南京名片。近年来,古都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可谓是成绩斐然。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754.89亿元,比2015年增长超过1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首次突破6%,连续6年在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了“1+1+1”文化产业融合政策体系;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组合拳”助力南京文创融合发展   近年来,政策融合、平台服务、人才培养、文化消费、走出去与引进来等系列“组合拳”有力地推动了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政策融合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在南京,强化全域统筹的“顶层设计”的“1+1+1”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体系的推出,意在系统推进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一套政策措施——《南京市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18条融合保障政策措施,助力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5%以上。   一份行动计划——《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了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措施,不过在2016年南京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占比超过36%,已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目标。   一张规划蓝图——《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2016~2020),引领南京文化产业十三五“一核、两带、一极、一圈、多芯”的融合发展。重点建设12个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市级第一批特色小镇中,以文创为特色的有11家;排出“策划、签约、开工、竣工、落地、产出、做优”等106个“七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600亿元,完成率超过92.5%。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政府推出的“南京市小微文化企业设计服务券”,意在鼓励扶持文创设计企业和设计人才充分挖掘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每个月通过投票选出一批优秀的极具南京特色的文创作品,给设计者发放设计服务券用以补贴打样费,单笔补贴金额最高1万元,并给予设计培训、产品诊断、销售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扶持。真正帮助设计师将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打通全产业链,这已经成为了南京文创服务的特色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 除此之外,南京还依托“南京文化产业网”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文化产业政策查询数据库。数据库中集成梳理了国家和省市200余份文化产业文件,提炼出南京文化企业关心的财政、规划、土地、税收、金融、奖励等100余条“政策干货”,将政策利好“嚼碎”了喂到企业嘴里。文化企业不用再四处查文件翻条目,只要登录南京文化产业网,动动鼠标点击相应标签,适用的政策条款就会自动筛选出来。 南京文化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南京文化产业目标为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以上。同时,达到结构优化的3个80%目标:功能区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创意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均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0%以上。以此助推南京实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发展目标。   平台服务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富含文化底蕴,可用于文创开发的文化元素俯拾皆是。正如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所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发展文化产业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一番摸索,才慢慢找到发展之路。 2014年10月,依托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子平台,成立“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截止到2017年,已链接超过50多家机构、协会、组织等,“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逐渐完善,提供信息资讯、公共技术、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园区招商、项目对接、人力资源、行业协作、资金申报、产权交易、展会交流、产业咨询等十二个服务模块,为全市1.8万家文化企业提供服务。 金融是助推文化企业发展的翅膀。2016年,南京全市文化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比2015年增长超过14%。作为连接全市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鹊桥”,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向9家文化银行及小贷公司推送企业融资需求906批次,成功放贷896家,放贷金额30.41亿元。12家企业获评“第二批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13家企业入选“第二批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2016年年底举办的第四届南京文化产业“金梧桐奖”评选活动中,原力动画、咪咕游戏、新与力传媒等10家企业入选“文化企业30强培育计划”,正在迅速成长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在本届苏州创博会上亮相的南京设计廊也是打造的重点平台之一。通过“政府指导+公司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南京设计廊这一平台已汇集了南京核心文创企业百余家,南京文化产品、城市旅游纪念品、创意生活家居、时尚电子、创意农业、创意公益等多个领域的文创产品上千款。 创意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创意南京”——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个聚合文化产业的创意生态圈,将让南京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活力,将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将发现城市文化的更多可能,将让南京充满创意的味道。 人才培养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意在告诫我们,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拓展的,只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不断开拓各项事业的新局面。人才俨然已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难得最稀缺的资源。文创产业恰恰是人才高度密集型产业,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人才紧缺已成为一个瓶颈,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南京本地创意人才的培养,发掘本土优秀原创设计人才,促进南京文化创意设计水平的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实施金梧桐双百培训计划,每年培育100个优秀设计人才”。2017年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更是将“双百人才”培训计划纳入了七大重点工作之中。   “百名设计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通过报名、征集、选拔的形式筛选优秀的文创设计师、平面视觉设计师各50位,专门为他们定制不同主题的特色课程,开展设计考察、专家讲座,实战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的阶段性的培训活动,希望为南京文化创意市场输送更多专业创意设计人才。 文化消费   “创意南京”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打通各平台资源,为南京上万家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文化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创作、生产、消费产业链条……   2016年6月,南京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政府出台《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打造“创意南京”文化消费全媒体融合平台,同时建设“南京文化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项目申报、机构审核、电子支付、文化消费信息查询等功能,打通创作、生产、消费产业链条。   2017年1月2日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奏响的“南京新年音乐会”,开出了南京在演出市场领域的消费补贴第一单。这场演出被列为“政府补贴剧目”,单张票价补贴比例为25%,市民购票可享受最高125元的政府补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直补消费者”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得到文化部督查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走出去与引进来   在对外交流方面,南京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一个是“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另一个是“南京创意设计周”。这两个活动是姊妹篇,“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是文化走出去;“南京创意设计周”则是文化引进来,两者形成了非常好的模式,成果丰硕。   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是南京从2015年开始搭建的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继2015年成功举办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活动后,南京市政府决定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政府对文创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创意设计展会等活动,给予展位费补助,助推南京文创企业“走出去”。通过政府领筹、文化众筹、宣传助筹、平台运筹的模式,让艺术家、设计师等文化名人,一些相关的设计企业机构、高等院校等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2015年,首届“南京周”在米兰世博会期间成功举办,引起海内外文化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第二届“南京周”规模与影响力全面升级,以伦敦设计节为舞台,先后在伦敦市政厅广场、大英图书馆、伦敦眼等伦敦知名城市地标,举办了伦敦百分百设计展南京馆、南京——伦敦双城文化客厅、“汤莎会”主题昆曲《邯郸梦》演出、创意产业推介会等28项场活动,助推60余家南京文化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南京的城市文化和创意设计力量。   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将去往美国纽约,在9月纽约时装周期间,举办时尚发布、艺术展演、工艺创新、设计交流、科技智能、影视娱乐、经贸推介等诸多领域的南京城市文化主题系列活动。 每年“南京周”活动之后,南京都会在这些城市设立一个创意设计店,南京设计廊伦敦店在伦敦市中心Strand街146号,由6家文化企业众筹开设。通过这些空间载体作为一个交流窗口,将南京文化元素通过现代创意设计重新表现,让中国元素走进英国市民的生活。   有走出去就有引进来,南京本地每年举办的“南京创意设计周”活动一样引人注目。当年举办“南京周”的知名城市就是“南京创意设计周”的主宾城市,即去年的主宾城市是伦敦,前年是米兰,今年就是纽约。   此前,南京创意设计中心主任王子烨在接受文化产业评论的专访时说到,“文创企业走出去,并不只是出去宣传完自身就结束了,更重要的还是吸引国外的资源在南京落地。”举办“南京创意设计周”,邀请这些主宾城市过来南京参加与文化创意设计相关的城市论坛、设计展览、设计之夜、交流互动、商务合作洽谈会、南京文化产业考察等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吸引国外的资源在南京落地,真正把文化创意贸易做起来。  ...
阅读全文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我们采访了范周、梅松、李建华...... 文化产业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我们采访了范周、梅松、李建华……

文化产业评论:4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新闻一出,迅速刷屏,引发全球关注,这是中国在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做出的又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布局。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而与前两次不同的是,雄安新区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大格局的背景下建立的新区,建设的目标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而新理念、新使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化发展的全面支撑。雄安新区的建设,将开辟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片蓝海。   记者/编辑:萧蓝羽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4月22日,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雄安新区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举办,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到场,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生态、产业、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为新区发展的整体战略、重点产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发展建言献策。据悉,经传媒大学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为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下是文化产业评论根据会议内容及会后采访,整理的相关内容。主要观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供朋友们参考。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雄安新区的发展,文化是底蕴,文化是引领,文化是动力。因此,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雄安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雄安新区的文化使命、文化产业定位   新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习总书记曾讲到,要传承传统文化,重点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一定是有新文化产生。雄安新区的设计,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包括国外的先进文化的精华,雄安的顶层设计和未来的实践一定是已经具备了新文化的所有要素。所谓的中国特色,不仅仅是有中国的传统,有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更是要吸引、吸收国际上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的中国特色才是成立的。所以,雄安新区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雄安新区的文化使命应该是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新实验区和发展的引领区。雄安新区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首先要有一个城市文化战略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在新区的顶层设计之初,就应该有明确的文化战略,才有可能承担起新文化创新实验区和新文化发展引领区的使命。   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认为,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按照科技、生态、宜居等要求,也应该先讲文化的概念。文化无处不在,必须要做到文化先行,在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中,文化不是雄安区域的文化,也不是河北的文化,也不应该是北京、天津、甚至京津冀的文化,而是应该把京津冀作为基点,站在国家层面来归纳总结。 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中有一个“宜居城市”,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元素在新区的建设中是一个根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里面也讲到了文化(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新区建设一定要有文化根本,有中国文化元素;另外,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是要面向全国、呈现给全世界。因此雄安新区的文化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现代文化以及未来出现的新文化业态的有机结合。   对此,李建华表示,雄安新区要以“五位一体”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现代文化、科技与文化、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前卫区。当下河北与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按照2015年文化产业的比值,北京占到了GDP的13.8%,河北仅仅占2.8%。这次雄安新区的成立,可能会将是一次机遇,搭建一个平台,加速推进河北的文化产业发展。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在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提出了雄安新区顶层设计创新建设中“文化创新,大有可为”的新模式。一方面是新区建设要将文化作为整体策划的创新点,另一方面是新区建设要将文化作为战略设计的触媒点。   首先,顶层设计是雄安新区新模式发展的生命基因和灵魂,直接决定着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层次高度。雄安新区在文化建设上不仅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还要有“大历史观”。因此,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创新,不仅要将多元创新文化融入到新区建设中,还要树立打造和提升新区文化品质的思想,不能盲目追求大干快上,在规划上要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准,尤其是顶层设计应该做到与文化的高度融合。   其次,雄安新区的新模式要求新区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把经济、文化、地理、规划、环境等不同领域,通过复合性知识和多学科理论进行整合,提炼出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既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又要有“美美与共”的包容思维。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元素。因此,雄安新区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起点高,还要文化特色鲜明,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新区的顶层设计创新不仅是要对京津冀现有各个层面资源的整合,更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一种再创造,实现新区特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上赋予雄安新区新的生命。   除了在顶层设计中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历史文化积淀也为新区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雄安新区围绕白洋淀而建,拥有水城融合的优美景观。谈到白洋淀,在采访中,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提及自己曾去白洋淀考察多次。白洋淀古称掘鲤淀,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淀泊形态和规模各异,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即围绕白洋淀分布,也可以说雄安新区就是以白洋淀景区为核心而建。   雄安新区不仅有突出的地缘优势,还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资源、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文化创意综合体和文化产业的集群。这些将对周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白洋淀的优美自然风光是硬条件,燕赵大地上所承载的超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浪漫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和红色文学的发源地是软环境。通过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链条,构建新区—景区—乡村—小镇结合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带动新区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既是构建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引领“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点。     解码雄安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   当下处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时期,文化产业亦是如此,几乎每隔一到两年就会有新型的文化业态出现、新型文化元素的诞生。对此,李建华也提到,雄安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手段、全新的目标下,站在未来的视角去展开。   而助力新区文化建设在全新环境下进行的重要驱动力,则是科技。李建华和梅松也都多次强调了科技和文化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要性。“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这是李建华对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期望,也是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的总结。   在对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中,“智慧城市”也在其列,智慧城市自然需要以科技为驱动。对此,梅松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和内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雄安新区将建设成全国最一流的智慧城市,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未来,雄安新区将在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雄安新区更应该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区。一方面,文化是雄安所有建设当中的链接点和纽带,没有文化作为核心资源和创意阶层,雄安一定是没有文化的雄安。另一方面,科技是雄安新区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推动力。而只有两者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雄安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以智能交通系统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例,两者之间的融合便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智能交通系统的布局既要有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参与,又要在布局中体现文化创意,这样能从城市布局上防止“摊大饼”,克服“大城市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提高新区发展的文化魅力、智慧魅力。而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将随着智能高效的交通网络的构建,在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   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要承载历史文化,反映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还要昭示未来,顺应新区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在白洋淀生态绿色屏障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优势下,雄安新区将逐步打造文化创意生活区、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水城共融、文化包容、数字智慧的新型生态新区。雄安新区的新,在于理念的新、体制机制的新、产业的新以及发展思路的新,新区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顶层设计,形成科技与文化产业高端融合的协同发展,建设一个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的示范区。
阅读全文
村男泼夫 文化产业

村男泼夫

文艺设想之墨·问 ——村男泼夫2016上海泼墨艺术时尚秀邀你来跨界, 2016年6月25日17:00在云·艺术中心与你不见不散 文艺设想之墨·问 ——村男泼夫2016上海泼墨艺术时尚秀2016.06.25 云·艺术中心(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3F   宜山路407号)【活动流程】 17:00  签到 17:30  活动开始(主办方介绍、 展览介绍) 17:45  村男泼夫泼墨作画 18:10  参观展览 18:40  茶歇(红酒+茶点) 19:00  泼墨艺术时尚秀开幕限量100张 入场卡券点击领取 沈春南 艺名:  村男泼夫 中国画泼墨画家 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 泰王国曼谷画院 副院长、画家 沈 春南(村男泼夫)对失传了的泼墨潜心研究了十几年,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上万次的实践,终于把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系统地整理研究出来,并且发展。沈春南在中 国泼墨山水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光影、气氛、透视、色彩这些西洋艺术的精华,成功地把中外绘画理念技法熔于一炉。并且渗入了寂然静定的禅宗哲理,形成了是 山非山,非水是水的风格独特的新理念艺术——无笔泼墨。 无笔抽象泼墨是用中国画的墨及宣纸,而不用毛笔进行任何绘制,全凭泼墨或泼彩,以达到现代的中国画的抽象形式效果。以水墨来表现印象派的动感和质感,以抽象的意识,表现中国画的风、雨、水、云、烟,用中国画的游点透视代替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 中 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醉先生所说:村男泼夫的画还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诗情,这是大感觉,甚至在构图布局、审美趣味方面仍然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精 神。是传统中国画的没骨法技巧与印象派光色处理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画与西方印象派画风的融合。抽象的意识融合了超然出世的感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力作。 沈春南现代泼墨绘画作品被日本、韩国、泰国、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政要、企业家、皇室收藏。 本次6月25日,时装秀,邀请30余位国内外模特演绎禅意生活美学,让你的奢享艺术生活。 展      览      题:文艺设想之墨问——村男泼夫2016上海泼墨艺术时尚秀 时      间:2016年6月25日17:00——20:00 地      址:上海市喜盈门国际建材中心 主办单位: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合作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承办单位:设计中国 定造生活 云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 ISSYEE素意服饰 快布 COSMOS琉璃法琅 杰炎艺术雕塑 博伊斯彩妆 DAYU 风语文化传播 筝悦天下爱心团 蓝逸影视 千贡健康 家宅一村 出品人:宣一氢 跨界策展人:林奋、周志洁 总顾问 上海市政府新闻督导组组长(原文汇报总编)吴振标 江南大学原设计学院院长张福昌教授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王鸿博博士、教授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博导梁惠娥教授 总指导: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教授王宏付 执行指导: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於凌老师 总策划:村男泼夫  林奋  刘登刚 秘书长:陈英 摄影总监:席国强 服装总设计及制作总监:陆强 服装首席设计师:王玭 导演:许雅雯 灯光设计总监:吕政 乐队演艺总监: 张文潇
阅读全文